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讽咏是什么意思_讽咏怎么读

zmhk 2024-09-20 人已围观

简介讽咏是什么意思_讽咏怎么读       作为讽咏是什么意思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1.诗句翻译2.讽谏是什么意思3.洛生咏的意思洛生

讽咏是什么意思_讽咏怎么读

       作为讽咏是什么意思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诗句翻译

2.讽谏是什么意思

3.洛生咏的意思洛生咏的意思是什么

4.咏的意思是什么

讽咏是什么意思_讽咏怎么读

诗句翻译

       《卜算子·咏梅》

        作者·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鉴赏

        这首词类白居易之《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像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辗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卜算子①

        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③

        山是眉峰聚。④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⑤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译文:

        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

        山就像美人的秀美相聚。

        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到山川秀美的江南,

        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

        我在东京刚刚送走春天,

        又要送你到浙东去。

        如果到了江南,你赶上春天,

        千万留住春天。

        。疑难点注释:

        ①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韵脚为ǖ 〔YU淤〕,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于:到。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析点拨:

        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作者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 职。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②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⑤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卜算子·咏梅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作者: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①,此恨何时已②。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①休;停止

        ②已:完结,停止

        简析: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1037-1101)

        年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鉴赏: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另一种说法是苏轼写下本词为的是一女子,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看看你信哪种吧!

        卜算子

        作者董以宁

        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欧咒。

        晴浦晚风寨,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重岫。

        鉴赏:作者特加注:雪江晴月回文,倒读巫山一片云。即正读为卜算子,倒读为巫山一片云,词本身本无出彩之处,但这样奇巧的回文实是罕见。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上片是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开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是对自己被道学家朱熹定为有伤风化罪的申诉。作者说,我是被迫坠入风尘的,并不是因为我喜爱这卖娼营生,“不是”一词极为坚决地肯定了自己无罪。“似被前缘误”说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这里作者虽然还不明白妓女产生的原因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所致,可是她已觉察到自己不能负堕落的责任。这里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初步觉醒。一个“似”字说明作者虽怀疑当妓女是命中注定,但又不完全相信命运,这也是对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控诉,更是对赫赫有名的道学家朱熹卫道嘴脸的有力针砭。

        正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无罪的,而且也不完全相信命运。所以她说:“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自有时”相信自己无辜,终会得到昭雪。“东君”暗指清官,“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作主”释放的意思。“总赖”表示了对清官的信任。这里写出她对新继任的地方官员岳霖满怀期望,希望岳霖能为自己作主,拯救自己脱离囹圄之苦。

        下片写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写自己一定要离开牢狱,摆脱灾难。“去”指离开囹圄之灾,“终须”是最终应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坚决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狱之中,“如何”含有质问之意,继续表示自己是无辜的,这既是向岳霖申诉,也是向整个社会控诉。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写如果我获得释放,头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时不必问我归向何处。“若得”这是假设之辞,也正说明这美好的日子尚未到来。此句结得好,将主题更加深化了,作者不仅在上片里要求昭雪释放,而且在此更要求自由,渴望幸福,摆脱受人歧视践踏的营妓生活。这“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这种理想,但这理想在当时怎好直言呢?严蕊是天台营妓,即军营中的妓女。许多营妓原本是良家女子,后被迫为娼。有的因父兄破产,被迫失身;有的出身仕宦之家,因父兄得罪,家室被抄而坠入风尘。她们忍辱含垢地苟活于人世,多么渴望自由,摆脱这非人生活!“莫问奴归处”中的“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她渴望保持人类尊严,过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一要求。因为这一愿望比求得释放更触动封建社会秩序,更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准许,因此这种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写成“莫问奴归处”了。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的苦难,尤其是象严蕊这样妇女的灾难更为深重。她们被迫失去了人的尊严,但是并不屈服,在重压下依然发出生命的呼喊;她们并不完全相信命运,在凛冽的严冬中仍然热切地盼望“山花插满头”的自由日子的到来。

        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心声。全词赋比结合,结构严谨,上下片各有侧重,上片要求释放,下片渴望自由地生活,语言明快犀利。

        卜算子

        天生百种愁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作者:徐俯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注释:

        1. 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

        2. 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赏析: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么多够不够?

讽谏是什么意思

       吟咏

[ yín yǒng ]

1.亦作“ 吟咏 ”。 歌唱;作诗词。2.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 3.指诗词等韵文。4.见“ 吟咏 ”。

一觞一咏

[ yī shāng yī yǒng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桑间之咏

[ sāng jiān zhī yǒng ]指描写 男 女 情 爱 的诗歌。

咏嘲风月

[ yǒng cháo fēng yuè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同“咏月嘲风”。

咏月嘲风

[ yǒng yuè cháo fēng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咏月嘲花

[ yǒng yuè cháo huā ]指创作诗歌。 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咏桑寓柳

[ yǒng sāng yù liǔ ]咏的是“桑”,而实际说的是“柳”。比喻借题传情。

歌咏

[ gē yǒng ]1.歌颂,吟咏;歌唱。 2.诗歌,歌曲。

嘲风咏月

[ cháo fēng yǒng yuè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吟风咏月

[ yín fēng yǒng yuè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 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风咏

[ fēng yǒng ]讽诵吟咏。

一吟一咏

[ yī yín yī yǒng ]指吟诗作赋。

诗咏

[ shī yǒng ]诗歌。

觞咏

[ shāng yǒng ]饮酒咏诗。

玩咏

[ wán yǒng ]玩味讽咏。

渊咏

[ yuān yǒng ]反复吟咏。

蹈咏

[ dǎo yǒng ]舞蹈和吟唱。

清咏

[ qīng yǒng ]清雅的吟咏。

咏陶

[ yǒng táo ]吟 诵 陶 渊 明 的 诗 歌。

咏德

[ yǒng dé ]歌颂赞叹高尚的品德。

新咏

[ xīn yǒng ]1.亦作“新咏”。新近作的诗。 2.见“新咏”。

属咏

[ shǔ yǒng ]撰写诗文。

哥咏

[ gē yǒng ]歌咏。

叹咏

[ tàn yǒng ]吟咏。

涂歌里咏

[ tú gē lǐ yǒng ]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同“涂歌邑诵”。

吟花咏柳

[ yín huā yǒng liǔ ]犹言吟风弄月。

题咏

[ tí yǒng ]1.见“题咏”。 2.亦作“题咏”。歌吟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诗词以志纪念。 3.指为歌咏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的诗词。

谈咏

[ tán yǒng ]谈论吟咏。

行咏

[ xíng yǒng ]犹行吟。

朗咏

[ lǎng yǒng ]高声吟诵。

感咏

[ gǎn yǒng ]感激咏颂。

巷咏

[ xiàng yǒng ]民间歌谣。

咏唱

[ yǒng chàng ]吟咏唱和。

咏史

[ yǒng shǐ ]以史事为题材创作诗歌。

钻咏

[ zuàn yǒng ]专心吟咏。

赞咏

[ zàn yǒng ]1.亦作“讃咏”。 赞扬咏叹;歌咏。 2.赞颂歌咏。?

赏咏

[ shǎng yǒng ]1.见“赏咏”。 2.亦作“赏咏”。赞赏咏叹。

谣咏

[ yáo yǒng ]1、歌颂,咏唱。2、歌谣。

洛生咏的意思洛生咏的意思是什么

       讽谏的解释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 曲折 的 言语 规劝,使其改正 错误 衡乃拟 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详细解释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 滑稽 列传》 :“ 优孟 ,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 谈笑 讽谏。”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而 邓肃 进诗,讽谏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 光阴 》 卷上:“ 《 鸳鸯 于飞》 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谏。” 艾纳 《新事旧编》 :“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词语分解

       讽的解释 讽 (讽) ě 不看着 书本 念,背书: 讽诵 (抑扬顿挫地诵读)。讽咏。 用 含蓄 的话劝告或讥刺:讽刺。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 道理 )。讽一劝百 谏的解释 谏 (谏)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部首 :讠。

咏的意思是什么

       洛生咏的词语解释是: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洛生咏的词语解释是: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注音是:ㄌㄨㄛ_ㄕㄥㄩㄥˇ。结构是:洛(左右结构)生(独体结构)咏(左右结构)。拼音是:luòshēngyǒng。

       洛生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_谢安_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_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宋苏轼《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缅怀周与李,能作洛生咏。”

       二、网络解释

       洛生咏洛生咏,指洛下(即洛阳)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关于洛生咏的诗句

       闷为洛生咏流传洛生咏朝为洛生咏

       关于洛生咏的成语

       吟风咏月一觞一咏涂歌里咏咏月嘲花咏风嘲月吟花咏柳洛阳才子洛阳纸贵咏月嘲风

       关于洛生咏的词语

       吟风咏月吟花咏柳涂歌里咏咏月嘲花洛阳才子咏风嘲月纸贵洛阳咏月嘲风巫山洛浦洛阳纸贵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洛生咏的详细信息

       咏的意思是什么:(1)(动)唱;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诵读(2)(动)用诗词等来叙述:~雪|~梅|~史。

       咏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点、横折钩、横撇。

       咏字的笔顺图解

       共八画

       咏

       1

       竖

       2

       横折

       3

       横

       4

       点

       5

       横折钩

       6

       横撇

       7

       撇

       8

       捺

       咏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咏的拼音为yǒng,部首为口,结构为左右结构,注音为ㄩㄥˇ,笔顺编号为25145534。

       咏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1)(动)唱;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诵读(2)(动)用诗词等来叙述:~雪|~梅|~史。

       二、康熙字典

       咏丑集上口部康熙_画:8画,部外_画:5画《唐_》《集_》《__》《正_》___命切,音泳。《_文》本作_,歌也。《前_·_方朔_》_琴其中,以咏先王之_。《_·文王世子》__省醴,_老之珍具,遂_咏焉。《_》_咏,_以__之。又《集_》或作永。《_·魏_》_之永_。《_文》作咏。○按《玉篇》《__》__本作咏。《字_》作咏,从二水,附六_,非,今_正。咏字右从二水作,不从永。(_)《唐_》《集_》《__》《正_》___命切,音泳。《_文》歌也。《玉篇》_言也。《增_》_歌_吟也。《_·益稷》戛__球,搏拊琴瑟以_。《_》以合_歌之_也。《_雅序》__人之__。《疏》_者,永言也。《前_·_文志》_其__之歌。又__亦曰_。《__·悲哉行》耳悲__禽。《_》禽___而_也。又通作咏。《史_·__》歌_其_也。《_·__》作歌咏。又《_文__》省作永。《_·舜典》_言志,歌永言。

       三、辞典解释

       咏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咏读音:yǒng怎么读:动词歌唱,以充满抑扬顿挫的语调吟唱。牋组词:「吟咏」。《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闻江渚闲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动词抒写、表达。《晋书.卷九二.文苑传.袁宏传》:「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动词歌颂、赞扬。《文选.班固.东都赋》:「下舞上歌,蹈德咏仁。」唐.张籍〈和裴司空酬蒲城杨少尹〉诗:「圣朝偏重大司空,人咏元和第一功。」咏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咏读音:yǒng怎么读:歌唱,吟唱。牋组词:吟咏、歌咏用诗词等抒写、表达。牋组词:咏史、咏物咏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咏拉长声音,注意高扬转折的念、唱。牋组词:「吟咏」、「咏歌」。以诗、词来抒发情兴。牋组词:「咏梅」、「咏雪」。

       下面介绍下咏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咏字的组词有:

       咏唱、_咏、讽咏、腹咏、哥咏、歌咏、咏歌、_咏、咏_、赓咏、咏怀诗、笺咏、嗟咏、五_咏、五_咏、理咏、讴咏、篇咏、

       关于咏字的诗词有:

       《咏冬瑰花(奉和中书李舍人昆季咏寄徐郎中之》、《山中咏橘长咏》、《咏怀·咏怀曾读阮公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苏州十咏其一·泰州十咏》、《姑苏杂咏师子林十二咏吐月峰》、《姑苏杂咏师子林十二咏问梅阁》、《卜算子·咏荷_白石梅花八咏》、《咏庭梅寄人(一作庭梅咏寄人)》、《咏蝉/在狱咏蝉》、

       关于咏字的成语有:

       才高咏絮、嘲风咏月、桑间之咏、颂德咏功、涂歌里咏、谢家咏雪、一觞一咏、吟花咏柳、吟风咏月、咏月嘲风、咏风嘲月、咏嘲风月、咏月嘲花、咏桑寓柳、咏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之才、咏雪之慧、行吟坐咏、一吟一咏、

       关于咏字的书法图有:

       今天关于“讽咏是什么意思”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