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人亡政息_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人亡政息_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人亡政息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人亡政息的话题吧。1.??????Ϣ2.如何在消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人亡政息"现象

人亡政息_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人亡政息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人亡政息的话题吧。

1.??????Ϣ

2.如何在消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人亡政息"现象

人亡政息_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Ϣ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镇守荆州的刘表突然病逝,荆州一时无主。

        风雨如晦,荆州之地很快在曹、刘、孙三大集团的争夺下四分五裂。

        唐末五代时期,有位得道高僧贯休,曾经留下两句诗。

        “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这两句诗即可以作为荆州境遇的完美写照,亦可作为刘表谢世,荆州百姓对刘表的一句挽留之词。

        纵观刘表的一生似乎始终和荆州捆绑在一起。

        所谓的盖棺定论,是指一个人死后,功过是非经大家评说而最终定论。然而千百年来,似乎只因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一句话,刘表生前就被贴上了“虚有其表”的标签。

        三国志记,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衬托刘备是英雄,更是借曹操之口贬低刘表。

        刘备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在曹操这样的大英雄眼中,刘表确实算不上英雄,虚名无实,但是在荆州人民眼中,在天下士人眼中,刘表是威震九州的大英雄。

        何出此言呢,根据《三国志》记载,我们看看刘表在荆州的所作所为就清楚了。

        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开始算起,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去世,刘表苦心经营荆州十八年。

        十八年里,刘表德行表率,苦心经营,安境保民。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今山东微山人 )

        德行表率

        《后汉书》记,刘表鲁恭王之后也。恭王,景帝子,名余。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

        刘表这个人很受当时士人们的欢迎和尊崇,一是因为他漂亮,那时候做官是很在意一个人的外貌,刘表个子高高的、温和、文雅,自然受欢迎。二是因为刘表沾着那么点的皇亲,比刘备的皇叔称号靠谱一点。三是因为刘表的道德品行,这一点是士人们崇敬他最重要的一点。

        当时刘表被时人评为汉末天下的“八俊”之一,“八顾、八俊、八友”的评比,放在今天,就跟道德楷模、道德模范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刘表这个道德楷模是国家级的,再恰当点比喻,相当于今天的感动中国人物。

        初任荆州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

        《后汉书》记,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时江南宗贼大盛,宗党共为贼。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

        由于汉末时期,朝纲不振,政令难行。地方豪强,因宗亲关系,相互交织,网罗关系,形成宗贼势力(类似于电视剧破冰行动的塔寨村林氏宗族),凌霸一方,鱼肉百姓。荆州当时可谓治安混乱,民不聊生。

        刘表此时要去上任荆州刺史(后来升任荆州牧),着实是个苦差事。

        袁术当时屯兵鲁阳,是刘表上任的必经之地。刘表因为跟袁绍的私人关系好,袁术和袁绍不和,所以袁术为防止刘表上任后同袁绍联合一起南北夹击他,就阻碍刘表上任。

        刘表没有办法,于是匿名潜行,独自一人一马赶到宜城。(当时的荆州南郡,现在是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刘表是怀着一颗报效朝廷的忠心,一颗安定荆州百姓的仁心,只身涉险,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宜城的,此处就应该为刘表点赞。

        试想一个人一匹马,像让子弹飞中那位葛优饰演的汤县长一样到鹅城上任,那时候可不是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待遇,是一路艰难,危险重重,没有点胆量和信仰还真不行。

        刘表新官初任,人生地不熟,于是找到当地的两个豪门望族,蒯越和蔡瑁。

        这俩人想必对刘表很有耳闻,钦慕刘表的品德为人,愿意辅助刘表收拾荆州之地的乱局。

        刘表依照蒯越的建议,施行首恶必诛,胁从不办,量才适用的原则,很快平定荆州。史书记载“江南悉平”。那时候的江南指现在的湖北南部和湖南部分,不是指现在的苏州。

        苦心经营

        刘表苦心经营荆州期间,对一条原则的坚守,非常难能可贵,值得称赞。

        不问外事原则。

        就是不管外面如何风云变化,尽力不插手荆州以外的事务,守好荆州这片地方,为荆州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天下避难的士人创造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1、董卓劫持汉献帝祸乱京师的时候,刘表没有参加十八路诸侯联盟一同起兵勤王,讨伐董卓,因为那时刘表刚到荆州不久,局势不稳,实力也不允许他举兵勤王。但刘表作为汉室宗亲还是给前方供给了很多军事物资以作后援。

        《后汉书》记,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2、此条史料,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会认为刘表是骑墙派,胸无大志,坚守自保没出息。其实刘表恰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下的形势认识清晰到位,才做如此选择,终其一生都是中立的态度,不容易。

        《汉晋春秋》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3、刘备以宾客的身份依附刘表,劝说刘表趁曹操出征,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许昌,刘表没听。不问外事,保持中立,一贯到底。后来刘表后来跟刘备说:“不用君言失掉了一次大好机会。”,绝非后悔之言,是考虑到刘备是客人,寄居在自己这里,好心好意为自己出谋划策,直接不予采用很不礼貌,给刘备一个面子,一个台阶,缓解尴尬。可见刘表很有君子之风。

        刘表的确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他接纳了刘备和张绣,处处表现出了虚怀若谷、尽宾主之意。

        刘表还有一个以身作则的原则。

        荆州民风好乱,刘表以他文质彬彬的风范,恩威并施,奸猾小人都相继悦服,跟他学习,郡界清肃。沐浴之风,感而化之。

        《三国志》记:初,荆州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麋沸。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

        刘表在治理荆州的时候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聘用綦母闿、宋忠等大儒士。

        病死襄阳

        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刘表的病死是很突然的,抛开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曾经提出来,说如果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

        这个观点我不予苟同,我认为刘表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君子”。

        正如上文所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风雨如晦岂能独存,天下震荡之际,孤木难支,能坚守君子之道,不失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一股清流。

        刘表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天下中给荆州人民带来过安定;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江山里,给天下士人撑起过一片避难所。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庸人,又怎能称不上君子呢?

        再看刘表死后,刘备、孙权、曹操的表现,哪一个在为荆州百姓考虑。

        荆州在刘表死后,再也没有了宁静。荆州百姓们再也没有了依靠,他们喊出,“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不足为怪,因为那是他们的心声。

如何在消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人亡政息"现象

       今日继续研读《中庸》。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读《中庸》至此段内容,我们精心品读,就能感觉出书中内容在悄悄转变方向。此段内容之前,均是写的“修道之谓教”的个人修道,提升个人的修为,努力的践行让自己的品性符合君子之道。

        一句“哀公问政”已经清楚告诉我们,后面所讲的内容已经由内到位,由个人修道到为政了。由“修道之谓教”延伸到它的外用,君子之道之后是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辅助君王安顿天下。安邦治国的为政之道,正是君子之道的最终的落脚点与归宿。

        现在选人的第一要素,不是才能而是品性。因为我们坚信:要想做事,必须先做好人。人性好了,才能做成事。有才能的品性坏的人,对这个社会造成的破坏与不良会是更大。就是才能差强人意,品性好之人,有一股子的韧性与专研,亦是可能做出伟业。

        这种思想,自孔子至今已两千多年,却是源远流长,不曾改变。可见,经得住历史磨练与冲刷的思想,定是有其伟大性与真实性。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有一天,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有关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为政经验,都记录在方策上,就不需要我过多阐述了。”在孔子时代,方策就如同我们今日的历史记载。那个时期的文字,都是用刀子刻在竹简上,每一方块串叠起来,方所叫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无论怎样好的政治举措,或者怎样好的立法仁政,能否得以执行并能取得实效,重在人为。这句话,我每每读来,都觉得有一丝的温暖和人情,冲散了心中那份被蒙蔽的儒教假慈悲的谎言。治理国家,安邦定国,重在人为,人是第一要素。此句,最能体现儒教的“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合一。

        无论何时代,遇到有贤德的人来执政,就会实现所有的善政善举。如果遇到没有贤德的人来治理,就是再好的政策与立法,亦是不会有用。两千年之后的今日,似乎亦是证明着这句话的现实与真诚。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人道中的人性,对于政治是很敏感的。就如同草木植物,对于水土的敏感;草木植物,只需给它需要的一点点水分,少量的土壤营养,它便会茂盛的成长。我们为政治国,只要政策有那么一点点方面是为老百姓着想,对他们是有利的,我们的国民就会非常开心的接受,并很快反应在国家的昌隆与安定上。

        根据这个思路走下来,我们感受为政的人太重要了。“故为政在人”为政的根本亦是在挑选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作为为政之道哪?

        “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个为政的领导,一定是要本身的道德学养以道修身,到达仁义的境界,方可胜任与合适。

        大道至简,大道质素。这次决心读《中庸》,给我带来很多的感触,让我固有的一些对其误解,竟是在轻轻静静的阅览之中,烟消云散幻化而去。

        如此深刻的为政道理,竟是朴素的用以水边的花草树木的繁盛,想到了国家的昌盛。其理至深,亦最是如心。

        一切大道来自于与天地自然的亲密与拥抱,我对此深信,执着,坚定。也许我们如今,与山川河流没有了沟通的能力,失去了感知这个世界真诚的能力。

       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在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和黄元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

       好了,今天关于“人亡政息”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人亡政息”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