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类 成语分类
赏罚分明的例子_赏罚分明的名人故事
zmhk 2024-09-18 人已围观
简介赏罚分明的例子_赏罚分明的名人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赏罚分明的例子”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荣辱观的正反面例子有哪些?2.隋文帝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如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赏罚分明的例子”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荣辱观的正反面例子有哪些?
2.隋文帝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如果查出贪污他会立即死亡
3.正惩罚和负惩罚的例子有哪些?
4.古代将军爱护士兵的三个例子
5.有关遵守规则的名人事例
6.霍光辅政是怎样的典故?
荣辱观的正反面例子有哪些?
如下:1、岳飞
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2、詹天佑
为国不计名与利,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3、戚继光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4、钱学森
回国为国家做贡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
5、文天祥
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隋文帝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如果查出贪污他会立即死亡
1、高斯做数学题摸索规律
高斯7岁那年,父亲送他进了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不久,高斯在数学上就显露出了常人难以比较的天赋,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高斯十岁那年,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 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教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彪特耐尔起初并不在意这一举动,心想这个小家伙又在捣乱,但当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而更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101乘以50得到5050。这种算法是教师未曾教过的计算等级数的方法,高斯的才华使彪特耐尔十分激动,下课后特地向校长作了汇报,并声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教高斯的了,还特地从汉堡买来数学数送给高斯。
2、王戎早慧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的。
3、诸葛亮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
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4、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术,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术。
刘邦为什么得到天下?是人才。如何聚人才?如何用人才?如何发挥人才作用?易中天老师总结为八个特点,分析得很精辟。古往今来,只有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实现大事业。刘邦者,用人榜样也。值得管理者深入思考、学习、借鉴。 ——诸葛长青
易中天: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诸葛道熹:此为真意。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领导的最高水平。
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要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诸葛长青:你能成为北极星吗?你的手下愿意围着你转吗?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刘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看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但是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在杰出的领导眼里,没有废材,只有没发现优点的人才。水浒传108好汉,不也都是些平民百姓吗?刘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
刘邦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招降纳叛
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来,欢迎你来。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陈平。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宰相肚里能撑船,你有多大的度量,就有多大的天下。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赏——因为这个事很费商量,就这么着把封功臣的事拖了下来。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他就问旁边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啊?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啊!刘邦说,子房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原来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比如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说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碴子给“咔嚓”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儿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问:“为之奈何?”——子房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刘邦说,有,有一个叫雍齿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急封雍齿,以示群臣”——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连他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该放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赏罚分明,是领导实现管理的最佳手段。
刘邦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
我们知道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么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然而,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而前提就是,每件事情刘邦都能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坦诚相待,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邦用人的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
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那边过来投*刘邦后,就得到刘邦的信任,这让很多刘邦手下的老人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但经过“调研”,刘邦觉得陈平虽然有一些德行上的过失,但他的才能对于此时的自己来说更加可贵。于是,刘邦向陈平认错,请他继续留在军中。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信任手下,手下岂能不全力以赴?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的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然后一分钱不给,这个肯定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赏罚分明。诸葛长青:谁不愿意得到奖赏?敢于奖,就能成就大事业!就能得人心!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里面当然有一个亲疏的问题。萧何是沛县人,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我觉得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或者说至少把萧何列为第一等功臣,还是有道理的。萧何最大的功劳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是萧何掌握了这样的资料。从这一点来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良才,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资讯、信息等等的重要性。
刘邦用人的第八个特点是暗中控制
比如萧何,他被刘邦列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且刘邦建国后萧何就担任他的首任丞相,后来又拜为相国,在政府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邦。但即便对萧何这样的人,其实刘邦也是暗中进行控制的。只不过刘邦控制得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某个人那个怀疑就写到自己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刘邦的猜忌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带着队伍去平叛;萧何则留守京城,他是相国嘛。在战争期间,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使者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一定要说皇上问萧相国好,说皇上问萧相国最近在干什么呢,非常关心体贴的样子。萧何很是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做好后勤保障。这个时候,萧何手下有一个门客就过来跟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您怎么样啊?萧何说,哎呀,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他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萧何的门客就冷笑了一声,说:您以为皇上是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地派人回来看看您在干什么,是看您是不是想谋反!
所以说,刘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用报销;另外一方面他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得不动声色。他的手腕非常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并非刘邦一人的“专利”。总而言之,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一个***的素质。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够把当时天下的杰出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
诸葛长青:作为领导者,必须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有了人才,才有天下。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着的秘密。没有人,何来天下?没有人才,何来发展?没有人才,何来效益。
5、孔子《论语》与教育方式(略)
6、更多论据参考: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国典故……
7、反面论据 刻舟求剑、纸上谈兵、东郭先生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正惩罚和负惩罚的例子有哪些?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
隋文帝做了三件事。
一是任用严肃官员,不再利用官职奖励有功人员。陈平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涌现了很多战争英雄吗?大家都像往常一样等着当官。没想到,文帝隋明确表示“功臣当尊,不可提前上朝。”服兵役是要奖励的,但只能奖励金钱、荣誉和待遇,绝不能奖励官职。
这难道不是思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吗?那么,既然文帝隋不让将军做文官,那他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
第二,建立和完善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求贤若渴,请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的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制度——科举制度对历史的影响最大。
隋文帝在位第七年,颁布诏书:“各州三人进贡。”也就是说,每个州每年派三个人去中央参加科举考试。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它是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前奏。隋朝的科举考试有三科:秀才、明静和进士。考试合格后,由吏部选拔,然后可以任用为官员,踏上仕途。
当然,隋朝的科举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不能自由报考,而是由州刺史推荐。
但它毕竟把读书与做官、个人才华、个人教育、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凭本事而不是凭老子扬名立万,国家有了实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所以它注定有无限的前景和生命力。
事实上,正是在汉武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18岁的方高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并最终成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人物。他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正是文帝隋炀帝在文帝统治时期开创的选官之举,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古代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有了这个,隋文帝就不朽了。
第三,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体系。不管什么渠道的官员,其实都有鱼龙混杂的情况,人是会变的。有的人起点不高,但精忠报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会做得越来越好;当然,有些人起点很高,但是越来越腐败。怎样才能有效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纯洁性?
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要向中央报告,根据成绩决定奖惩。通常,他们还会派遣监督官员不定期地拜访当地政府。例如,刚刚提到的严蓉,就因腐败、暴政和其他问题受到审查。我们做什么呢受到惩罚,立即死亡。有罚必有赏。
文帝隋炀帝奖励过什么样的好干部?隋书有循吏传,记载了隋朝历代皇帝所表彰的爱民模范。根据循吏传的记载,大致可以知道隋文朝好干部的情况。
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叫方公义的人,因为苏伟的推荐当上了新丰县令。结果,他任期内的第一次考核就获得了首都地区第一名。文帝隋非常高兴,当即赐布四百匹。作为一种资源
于是,隋文帝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必须大力宣传,让全世界的地方官都向他学习。人们怎样才能知道方公一的先进事迹?隋文帝把所有进京述职的官员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
比如,方公一志在救国,爱养吾民。这是天庭祠堂的帮助。我该怎么做?我作为一个秘书处崇拜。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模式,你要向别人学习。
之后隋文帝公开提拔方公仪为海州刺史。
这种宣传比仅仅开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要有效得多。一下子全世界的地方官都知道了,皇帝定的考试制度不是逗你玩的,是真正的奖勤罚懒,扬善抑恶。那样的话,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工作。
由于这些措施,隋文帝时期的官员素质普遍较高,这当然是老百姓的幸事,也是整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曾说:“天子之治,乃赏好官也。”
古代将军爱护士兵的三个例子
正惩罚和负惩罚的例子有:1、使用负惩罚:
这位妈妈观察到每次6岁的女儿依依和她的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摩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她俩玩之前,妈妈都会告诉依依,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许再在一起玩了。“不能玩”就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必须离开”也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
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真的犯错了,她也能自然地接受这种“不能玩”“必须离开”的惩罚。
如果没有什么奖励可撤销的,一位妈妈想到了办法:于女士给出的办法是,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特意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如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她对儿子乐乐的惩罚手段就是剥夺“特权”。5岁的乐乐特别喜欢看书,于女士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但这种惩罚也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
于女士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她就拿走一本书。
要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剥夺太多特权,剥夺特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就不是处罚了,而是剥夺孩子的爱了,罚得太厉害了孩子可能会缺少安全感。
2、擅长使用正惩罚:
周兵家的墙上贴着一张“罚单”,针对的是孩子不好的行为。他孩子6岁了,已经有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意识了。周兵给孩子贴了这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按时睡觉,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乱扔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五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孩子可以给你提供想法,而且由孩子自己提出的处罚方式,孩子也更能接受。在说了处罚措施之后,别忘了再说说奖励措施。赏罚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正惩罚和负惩罚区分的方法:
正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批评、罚款等。
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即是正惩罚的一例。
有关遵守规则的名人事例
1.用嘴吸士兵的毒疮,是爱护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一代名将——吴起;
2.岳飞在士卒伤病时,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外,还“以子妻其女”(部将牺牲后仅余孤女无人照料,岳飞让儿子娶她),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3.飞将军李广: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霍光辅政是怎样的典故?
1.列宁理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很多文件。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5.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6.祁黄羊任人唯贤
春秋列国时,一天晋国国君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说:“南阳缺一县令,你看谁可以去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很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回答说:“国君你问谁可以当南阳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晋人都很称赞.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对祁黄羊说:“现在国家缺一尉官,你看谁可以去担当这一官职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晋平公大为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从容回答说:“国君问我谁可以当国尉,可你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连连点头,说:“好!”于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又推举羊舌赤辅佐他.晋人又都称赞不已.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时说:“祁黄羊讲得太好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个公正无私的人啊!”
7.遵循法律规则的律师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事的人。
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起,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著,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8.真正的医者
陈晓兰,一个与假劣医疗器械斗争了10年的白衣天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用规则作盾,以正义为枪,划破了企图阻挡阳光的那抹阴霾,驱散了模糊时代精神的尘埃。同事笑她傻,面对巨额的红包、封口费竟然丝毫不动心,反而默默承受黑心商人的打击报复;家人骂她傻,为了取得证据,竟不惜假扮病人,以身犯险,以身试针。
可是她说:“既然身穿白大褂,就不该对不起医生这两个字。”神圣的医德让她无法眼看着黑心商人用假劣医疗器械欺骗病人而默不作声,纯净的良知让她无法忽视病人被病人被病魔折磨后却得不到治疗的痛苦。于是,她选择站起来,去戳穿那些肮脏的谎言,为维护白大褂的纯净。
这不是不知变通的愚昧,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落魄,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毅,虽然这条路很难走,可她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为社会找到了方向。
9.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二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
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10.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著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汉武帝的继承人是汉昭帝。昭帝刘弗陵即位的时候才八岁,国家大事由司马大将军霍光替他代管。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十多岁的时候,霍去病把他从家乡接出来,让他做了汉武帝的侍从官。汉武帝喜欢霍光诚实忠厚,很快提拔他做了侍从官的首领。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又把霍光提拔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宫殿门户。霍光办事小心谨慎,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汉武帝七十一岁那年,体弱多病,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指定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在自己死后接替皇位,并且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叫他辅佐年幼的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霍光担负这样重大的责任,工作更加勤恳谨慎。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帮助汉昭帝办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少政府向农民支派的官差,使农民能够安心生产。缺少种籽和口粮的农民,政府还贷给他们钱或实物,免收利息。
由于霍光辅佐汉昭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他的成信越来越高,只要一提起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名字,老百姓没有不佩服的。可是,朝廷里那些想跟霍光争权的人,认为霍光碍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却恨透了霍光。
左将军上官桀是第一个想跟霍光争权的人。他和霍光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做妻子。上官桀为了跟霍光争权,通过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的帮助,把自己的孙女、上官安的六岁的女儿嫁给了汉昭帝。过了几个月,这个六岁女孩子就被立为皇后。因为这个关系,上官桀就被封为安阳侯,上官安被封为桑乐侯,成了皇亲国戚,不仅地位更加显贵,而且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汉昭帝。
盖长公主帮助上官桀,上官桀想找个机会报答盖长公主,他听说盖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就跑到霍光那里去给丁外人求封。霍光不徇私情,他直话直说地告诉上官桀:“高祖在世的时候,立下规矩,无功不得封侯。丁外人没有功劳,你没有理由替他求封。”上官桀又恳求说:“不能封他为侯,拜他做光禄大夫总可以吧!”霍光说:“那也不行,丁外人的名声很不好,什么官职也不能给他。”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兴,他跑到盖长公主那里加油添醋地诉说一番,使得盖长公主也恨透了霍光。
为了反对霍光,上官桀、上官安和盖长公主又去联络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曾经替汉武帝搞盐铁专卖,又是个会理财的专家,有过功劳。他以这些功劳作为本钱,想替自己的子弟在朝廷里谋个官做,可是霍光不同意。霍光说:“你桑弘羊有功劳,皇上赏赐你。你的子弟不能靠着你的功劳做官,应当凭他们自己的本领吃饭。”因为这个缘故,桑弘羊也恨透了霍光。桑弘羊看到上官桀他们这个集团里都是皇亲国戚,又有皇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做靠山,认为准能斗得过霍光,他就参加了这个集团。
霍光平日办事小心谨慎,上官桀他们挖空心思也找不出霍光的差错。他们这些人都和燕王刘旦有联系,于是就想利用燕王刘旦来反对霍光。有一次,霍光到长安附近的广明去检阅军队,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里去。上官桀等人就用燕王刘旦的名义,伪造了一封书信,送到汉昭帝那里去告发霍光。信上说:“霍光出去检阅军队,盗用了皇上的仪仗队,耀武扬威,十分骄横;他又自作主张,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里去。看起来霍光这个人野心很大,恐怕想要谋反。我愿意交还燕王的大印,回到长安,到皇宫里来担任皇上的警卫,镇压奸臣的叛乱。”
汉昭帝把这封告发霍光的信仔细看了几遍,就收起来了。上官桀急于把霍光赶下台,赶快进宫去追问汉昭帝这事如何处理。汉昭帝回答说:“等霍光阅兵回来再说吧。”
第二天,霍光阅兵回来,听到有人告发他,就躲在偏殿里不敢去见汉昭帝。汉昭帝一上朝,看到文武官员当中没有霍光,就问道:“听说大将军阅兵完毕,已经回朝,他在哪儿?”左将军上官桀赶快回答说:“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汉昭帝说:“叫他进来,我有话对他说。”
霍光听说汉昭帝叫他,赶快来到殿上。他自己摘下帽子,跪下叩了一个头说:“臣罪该万死,听候皇上发落!”汉昭帝抬一抬手说:“大将军请起来,戴上帽子。我知道这封告发你的书信是假造的,你没有罪。”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这封书信是假造的呢?”汉昭帝说:“大将军到广明去阅兵,是在京城附近的地方;调校尉去大将军府,也还不到十天。燕王在遥远的北方,他怎么能够知道这些事?就算他能知道,马上派人送信来,今天也还送不到京城。再说,大将军如果真想造反,也用不着调用一个校尉。因此,我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想要陷害大将军,才假造了这样一封书信。我虽然年轻,却也看出了它的破绽,决不会上当。”这时候,汉昭帝才十四岁,他就能把问题分析得这样清楚,使得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汉昭帝不但没有治霍光的罪,并且还当场下令,要追查假造书信的人。上官桀怕追查下去查出他们这个阴谋集团,就劝汉昭帝说:“这是小事情,陛下不必追究了。”汉昭帝却没有听信他的话,还是一个劲儿的追查。
上官桀见汉昭帝继续追查,怕阴谋败露,就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们屡次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每次听了都大发脾气,他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嘱咐他辅佐我治理天下。他帮我办了许多好事,这是有目共睹的。今后再有人诽谤他,我一定要重重责罚。”从此以后,上官桀他们才不敢再说霍光的坏话了。可是他们还不死心,又布置了另一个阴谋,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在厅堂四周埋伏下武士,准备乘公主劝酒的时候,命武士们冲出来,把霍光杀死,然后再废掉汉昭帝,迎立燕王做皇帝。
可是纸里包不住火,上官桀他们的这一个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败露了。霍光奏明汉昭帝以后,杀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一伙。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见事情不妙,都自杀了。一场叛乱平定了下去。
霍光辅佐汉昭帝十三年,年轻的汉昭帝在二十一岁那年就去世了。昭帝没有儿子,霍光和皇太后商量,决定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做皇帝。没想到昌邑王刘贺是个荒*无道的家伙,据说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应当做的事情,像这样的人实在没有办法叫他做皇帝。因此,霍光跟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御史大夫蔡谊等文武大臣商量,决定奏请皇太后批准,废了昌邑王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皇帝,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的时候也只有十八岁,霍光又辅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皇帝。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把他安葬在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旁边。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赏罚分明的例子”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下一篇:贠怎么读_贠怎么读姓氏